九個月飛逝而過,自己深知,屬於我的改變。
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走在生活的軌道上,機遇與命運的安排讓我們走上不一樣的道路。來這裡我時常會思考一個問題:什麽是人生的成就?
設若我把快樂與成就划上等號,大抵會被譏笑不切實際,不然就是被嘲諷自命清高吧?!這是很難説服別人,甚至是自己,對人生交待的答案。
我們都是在以能力為導向的亞洲競爭社會成長。很自然地,除了父母,還有自己,難免會把物質看成唯一,以她作爲衡量人生成就的關鍵與標準。當我越是進入年長,越是接觸更多社會染缸的元素,我會開始發現,我和一些朋友的談話,時常被局限於工作話題,更一針見血的説法是,我們會認爲打什麽工都不打緊,重點是薪水必須足夠你買大洋房與豪華跑車就好了。設若你的薪水幸運地可以實現這一切,那代表你已躋身高成就的圈子。要是你回答:“不行”,那種淒涼,不言而喻。
當然,我必須承認,物資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於是,昔日我嘗試調適與改變,然而,我依然堅守善待自己的原則,這是我唯一慶幸不完全失去自我的地方。我不做薪水與自己能力不成正比的工作,因爲接受低於自己認知的工作,除了是貶低自己,還是對自己悲情的表現。因此,走入職場5年,我換了4份工作。“錢”字的壓迫,每每都在想得到更好的。久了,好像變成是一種必要,心靈到底歪曲失衡,也已麻木得無法思考了。
情感上的問題,還有逃脫不了普遍對物質的崇向,我那時覺得崩潰。我想休息,因此,我毅然決然地來到紐西蘭。
你知道嗎?當心靈真的獲得沉澱與洗禮,你真的可以活得比較快樂。放開那種社會眼光的束縛,不再有物資競爭,大家都是屬於平等的時候,我的笑容令自己更快樂。我時常說,我是生活,不是旅行。
生活的本身意義與價值,要比旅行顯得更重要與深入。生活除了可以細膩地了解與描繪你存在的社會面貌與文化,還可以讓自己在每天的過程中獲得人生的啓發與智慧。這樣的心向與態度,是足於在你的生命中起著既深且鉅的影響與改變的。
想起我的一位朋友,他的志向是想在35嵗退休,抱著一大筆錢,揮霍人生。每每他談起此話題的時候,我總是安靜,不給予評論,因爲我尊重每個人擁有不一樣的思考角度與模式。我欽佩,他很努力,可以說每分每秒都在為這志向打拼,也不做多餘的無聊事情,甚至我邀請他在我啓程到紐西蘭前小聚,他也藉以工作忙碌而推搪了。
我不是在抱怨,只是想藉此思考,到底我們的人生爲了追求豐碩物資,真的有這種盲目生活的必要嗎?他當然可以回答我,賺夠了他人生的黃金,他可以用足夠的錢要自己旅行快樂。然而,35嵗的心態,真的可以重拾當下的同等喜悅與快樂嗎?我們之前錯過太多太多讓自己幸福與滿足的機會了,不想再失去,僅僅因爲金錢……
這裡的天空好藍,時常望著天空可以發好久的呆,然後滿足微笑。到底你有多久沒擡頭,仔細望向你頭上寧靜的藍天?35嵗后的天空,我們是不是真的有機會還可以看到一樣的美麗與哀愁?我怕,就算旅行,也只不過是匆匆而過的步伐,幾時會因為冬天適時的一壺暖湯,抑或一枚擦身而過的微笑而在意感動?越是對金錢重視,心靈内化后,真的還會明白生活的真諦嗎?我不敢說,至少我認爲自己會淪陷,無法救藥。
我一再強調,我肯定物質的重要與必要。然而,我總認爲人生有著太多太多的未知數,適時的捨棄與放手,會讓自己活得比較快樂。要明白捨棄與放手不代表負面或消極,而是必須在人生的天秤找回失去的平衡點。當你不再對原始感動的時候,也意味著你已失去快樂的權利。
我即將到臺灣唸碩士課程,選了冷門的社會學系。我純粹因爲興趣,還有希望藉其課程可以鍛煉思考而作下這個決定。由最淺的層面上來看,這是沒有實際成就可言的。和一些朋友談起的時候,他們都會以憂慮的口吻要我三思,害怕以後覓職不易。而比較物資主義者,直接單刀直入地問我,畢業后可以做什麽,賺多少錢?
起初,我實在無法解答,甚至也一度懷疑到底我那根兒不對勁。然而,當我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不應該被普遍的世俗價值觀牽綁的時候,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可能以後沒有大洋房,豪華跑車,甚至落魄,但是,就算恨錯難返,我想說我可以因爲有勇氣掌握自己的生命軌跡而驕傲!至少我不是一個沒經過嘗試而放棄的人,寧願坐在自己不喜歡的辦公室辦事,只為了賺取人家眼中有成就的物資度過餘生。這樣時常讓我不寒而慄。
在紐西蘭生活的九個月,我學會對事物細膩與敏銳。這幫助自己在觀察與思考事物的過程中有了不一樣的視角與態度。大膽假設與幻想,讓自己深信就算多麽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付諸勇氣與行動,嘗試縱使失敗,過程終究是美麗與值得回味的。結局真的不是全部,爲什麽我們總是在沒開始,就被憂慮打敗?把握該把握的,我們才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在紐西蘭人的眼中,我們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都是耀眼的。因爲對他們而言,無論做什麽,只要我們全心全意,那份心意是值得被贊許與獎掖的。爲什麽反而是我們自己長期生活的社會,可以那麽忍心地破壞這純真的規格?凡是要以物資來衡量你在社會的價值與成就?別人對我們包容,我們卻對自己苛刻。
紐西蘭的生活讓自己學會如何快樂。我把快樂重心寄放在自己心靈最真實的聲音裏。我不想違背自己,盡在短暫的生命裏,揮霍上半輩子來在意別人的眼光與評價。要活得有成就,必須先學習接受自己、欣賞自己、感動自己!
這個下午,呷一口紐西蘭買回來的奇異果茶,茶杯裏散發淡淡的香味……緬懷那一段活在當下的逍遙與自在……
我明白,成就與否,完全取決於本身對生活的態度。
這是我的Bungy Jump和Sky Diving影片,見證我在紐西蘭的瘋狂足跡。
在蘆筍包裝厰工作的休息時間,我們和一名工作的香港女生談起了電影和電視的課題。
設若我說香港劇集普遍上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最先接觸的電視節目,應該會得到認同的聲音吧?!韓國、臺灣、日本電視業後期如雨后春筍般的崛起,才慢慢地在我們整個華人社會上消弭了我們對於港劇的迷思。
香港女生摸不著頭,她在旅遊打工期閒所認識的馬來西亞朋友,幾乎每個人都會對香港劇集不離眼,反而是他們香港人不會在追看港劇,原因是他們認爲港劇爭產開罵的故事情節枯燥且缺欠新意,更甚的是抄襲文化每況愈下。
我得承認我是百分百的香港劇迷,對於韓、日、臺劇並沒辦法令我萌生想追看的念頭。我解釋,就以我的己見對她解釋,追看港劇純粹是消磨時間,在昔日乏味的工作日子尤是。當然我們不可以抹殺每套劇集本身的價值所在,只是就我而言,我不抱持希望可以從中得到什麽樣的啓發。
她說香港人認爲香港電影是垃圾。我想,的確沒有偏激的必要,邇來欣賞過的香港電影,儸啓銳的《歲月神偷》亦是一部難得的佳品!佳品不在于龐大隆重的製作,反而是故事情節的觸動,演員們扣人心的演技。
繼續在工作的時候和萊談起本地的電影。想起不久前朋友身為副導拍攝的《初戀紅豆冰》,他人緣極佳,朋友們在面子書上都迫不及待的幫忙宣傳,電影開畫期間,很多朋友都一窩蜂的到電影院支持,有者甚至到電影院觀賞超過兩次。
近來,又收到了朋友新電影《Lelio Popo》即將上映的資訊。“本地製作”與“支持本地電影”的標簽與訊息一再為宣傳電影時被強調出來。萊納罕問我,支持一部電影,僅僅是因爲她是一部“本地”製作,抑或是因爲一部電影的素質?我的回答是電影宣傳是有必要的,只能說此類標簽可能比較像似帶有使命,看過,就代表支持本地作品吧?!
我記得在《初戀紅豆冰》上映的時候,面子書盡是朋友的一堆留言,說看了再看之類的。然而,我的確困惑,究竟是什麽念頭讓你走進戲院,一看再看?純粹是“本地製作”,還是更沒深度的因爲那是朋友身為此片副導的緣故?我深信一名藝術工作者執著的是其作品的素質,斷不會因爲朋友純粹認識他,然後給予盲目的支持而感到雀躍什麽的,就如再亮眼的票房也不會比找到懂得欣賞其作品的意義更具滿足感吧!
這時,可能就會有人喊話,製作組對於本地製作的用心與勇氣,難道不值得我們踏進戲院一看再看嗎?我只想說,對於本身的工作,藝術工作的犧牲尤是,從來都是必須付出勇氣與用心的。我們欽佩你們的氣節,但是,這不應該是一個説服我們買票進場的有力說詞。
《初戀紅豆冰》,我遲至今日才觀賞完畢。抱歉,我必須坦誠我在紐西蘭所看的是非法下載版。萊說這是充滿本地的“土”味小品,比不上看過的另一部小品,同樣是以簡單的故事架構爲主的——《一頁臺北》。
我不是影評人,只是直抒胸臆。我們該給予本地電影業繼續進步的時間與空間。就《初》片而言,我們可以接受電影嘗試以“土”味勾畫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活寫照,但卻不能至此就以偏概全地讓人以爲我們的社會就只有此單面。我們社會的多元化色彩是那麽的濃烈,電影該可以開創更多新穎的概念與想法吧!不想這會成爲本地電影以後的刻板風格,更不希望在欣賞她的時候抱有宛如追看港劇的心態,我們期盼從中得到更多更多的知識與智慧。“土”得再多的小品,何時才可以在國際影壇上定位?
《Lelio Popo》即將上映,不論你們再一次因爲朋友是導演的關係,抑或純粹只想給本地電影一個機會,由衷的希望在電影結束后,大家對電影的素質多進行討論與給予意見。那麽下次同樣的朋友再有電影作品上映的時候,我們才可以摒棄純粹“支持本地”的標簽,理直氣壯的以電影素質宣傳:“好電影,請買票進場!”

“好電影,請買票進場!”
P/s : 這是今天在Grading蘆筍的工作時間,腦袋一直思考的問題,呵呵……